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山东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依据《山东轻工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我校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现状与发展优势
学科优势决定办学优势。作为山东省造纸、皮革、发酵、食品、艺术设计等专业教育的发源地,我校担负着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这些学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省级重点学科身份的相继确立,逐渐演变成我校的办学优势。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科学的发展与学科的分类和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它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创新,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两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特别是山东省经济发展需要,我校结合专业优势与特色,积极调整和增加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五年来,新增专业11个,使我校的专业总数从45个升至56个。其中,工学、理学和文学三个学科门类专业数量分别为26个、10个和7个,占总数的46.4%、17.9%和12.5%,形成了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特色专业14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酿酒工程和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于2011年开始招生。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消费品工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等五大产业;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性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专业领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学校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是学校相对偏窄的专业学科设置和相对不足的先进课程资源、学术科研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需求,不能满足成为山东骨干高校、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的需要。二是作为学校内涵发展基础的办学经费、在校生规模、生均办学资源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办学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将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学校总结发展经验、巩固办学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实现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多发的凸显期。推进学校新一轮跨越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积极面对挑战,开拓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适应国家及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学校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以专业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创新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水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信念执着、知识丰富、专业过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原则。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对人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坚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规律原则。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在扩大专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力求达到人才需求现实性与人才培养科学性的统一。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和重点原则。要与学科建设相匹配,优先建设与发展以下专业:能源与节能、国家安全、国际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填补省内空白的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办学基础条件扎实、所在学院及社会能提供配套资金的专业。
4.坚持开放发展原则。坚持开放办学,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一是发展国际一体化专业;二是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专业(项目);三是创新应用型人才本土国际化培养模式。
5.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企校共建工科专业是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进我省工业调整振兴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总体目标与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针对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战略拓宽办学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通过增设新专业和淘汰改造旧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到2015年,全日制本科生达26000人,专业设置比较齐备,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各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基础性学科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得到深化。
(二)基本任务
1.新专业建设。到2015年,拟新增本科专业20个,新增本科专业方向180个。突出专业特色,围绕有关能源与节能、国家安全和国际一体化的专业建设布点。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开设新专业和专业方向。
2.传统专业建设。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从改革课程体系和拓展专业方向两个方面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坚决淘汰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专业。到2015年淘汰改造旧专业20个左右。
3.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建设。到2015年增加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0个,争取山东财政支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项目5个。
4.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应需要的专业体系,建设好一批特色专业。到2015年,争取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特色专业15个。
5.国际联合办学专业(项目)建设。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办学项目,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的优秀大学生。学校将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通过选择部分专业联合设置国际合作班,实行双方联合授课,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互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争取到2015年国际合作专业(项目)达到15个。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教学基本建设,要从学校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出发,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切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必须不断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审议作用;二是校、院两级主要领导要亲自主持制定专业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三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要做好新专业设置的论证、申报工作和传统专业的改革、改造工作。
(二)加大建设投入
学校增加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额度,包括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专业建设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投入。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讲究实效,专项管理,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一要加快新增专业建设步伐。对“十二五”期间拟增设的新专业进行专项基本建设,达到新增专业的基本要求;二要加强传统专业的改革和改造,实现传统专业新的发展;三要大力支持特色专业建设,到2015年,要通过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逐步形成特色专业群。
(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按照“从出口往回找”的原则,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创新。以分类培养创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学术人才等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为主线,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1+2+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系统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实施课程与学习资源创新工程
按照基础素质课程、工具类课程、专业方向出口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等四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创新课程建设,加快课程研发,建设特色课程,成为国内课程资源最先进有用的大学。吸收行业及企业参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重点建设借鉴引进课程、先进网络课程、学术校本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类型的新课程,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国际先进的核心出口课程,并使创新课程占总课程门数和总教学时数的50%以上。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推进课程信息化。建立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五)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学校每年对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考察拟申报的新专业是否符合国家专业设置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已设置的专业是否达到建设标准。通过专业评估使专业的整体结构更加优化,从而增强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要结合专业评估的结果,对于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援助,对于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改革成效不佳的专业,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继续完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保持评价指标体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导向性,将质量监控的触角延伸到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每个角落;继续推进二级学院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和提高工作,加强指导,狠抓落实,将质量观念渗透到轻院人行动的每个细节中去,确保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