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关于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011/12/29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29浏览次数:4539

 

 

 

 

 

 

 

 

鲁轻院教字〔2006〕12号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在前一时期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等文件精神。通过构筑三级课程平台,使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教育思想,以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修订原则

 

    (一)拓宽专业面向、构建学科平台的原则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原则,就是由按专业组织教学转向按学科大类(或学院)组织教学转变,以实现在学科大类(或学院)内实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三级课程平台为主线,设置两大模块,不同系列的课程,体现按学科大类培养的教学理念。三级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构成,每个平台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

 

    (二)深化教学改革的原则

 

    以此次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制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计算机、英语、数学“三基”教学,保持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控制学时总量的原则

 

    为给学生留出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进一步压缩学时,控制学时总量,四年制理论教学总学时(含选修)理工类专业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文法经管类专业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

 

    (四)体现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原则

 

    基于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本科教育具有显著的基础性、综合性,本次培养方案修订要注意解决课程过于琐碎、部分课程覆盖面过窄、内容陈旧和相互重复、课程间内在关系不顺畅等问题,利用重组、删减、更新、优化及创建等手段,精减课程经典内容,增加现代知识,改革课程体系,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出现。

 

    三、基本要求

 

    (一)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

 

    培养方案由共性培养和个性培养两方面构成,共性培养包括课程、实践环节和讲座三部分。个性培养指各学院(部)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共性培养中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

 

    1、培养方案中各培养环节学分计算办法

 

    学分是学生学习量的计算单位,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理论课教学(含实验),每授课16学时计1学分;

 

    (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和上机每授课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2学时计1学分;

 

    (3)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如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实习(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每1个教学周计1学分;

 

    (4)讲座,每参加一次讲座计0.25学分。

 

    2、培养方案学时、学分分配表 (参考值)

 

    表1:毕业总学分及总学时基本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学分

 

(左右)

 

约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

 

(左右)

 

约占总学时比例

 

A.通识教育课

 

必修

 

55

 

30%

 

856

 

35%

 

选修

 

8+2(英语)

 

6%

 

160

 

7%

 

B.学科专业基础课

 

必修

 

56

 

30%

 

896

 

37%

 

选修

 

11

 

6%

 

176

 

7%

 

C. 专业课

 

必修

 

10

 

5%

 

160

 

7%

 

选修

 

11

 

6%

 

176

 

7%

 

D.集中实践环节

 

 

 

30

 

16%

 

 

 

 

 

E讲座、个性培养

 

 

 

2+(6)

 

1%(+3%)

 

 

 

 

 

总计

 

 

 

185

 

100%

 

2424

 

100%

 

表2:理论课课堂教学学分、学时比例 (参考值)

 

课程类别

 

必修课

 

选修课

 

总计

 

学分

 

121

 

32

 

153

 

学时

 

1912

 

512

 

2424

 

所占比例

 

79%

 

21%

 

100%

 

    (二)培养方案中各类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安排

 

    1、理论课程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由学校统一安排。该平台的必修课模块主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文学修养、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企业管理、军事理论等(具体安排见表3)。该平台选修课模块(通选课)是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精神而设置。

 

    ①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按照教社政[2005]5号《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中宣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等文件执行。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另外,开设国际经济与政治(1学分)等选修课。

 

    在学科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已经开设上述相关课程的专业,可以不再开设。不再开设上述课程的专业由学校党委研究决定。

 

    ②英语

 

    英语教学分基础教育和提高教育两个阶段,并使两个阶段有机结合,保证外语教学不断线。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一至四级共256学时,16学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英语提高教育课程大学三、四年级开设,除了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英语外,每学期为学生提供英语选修模块,学生全学程必须修满2学分(艺术类不作要求)。选修模块的课程包括三部分:一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大学英语五、六级、英文写作、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高级口语、大学英语词汇等课程;二是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广告英语、文秘英语等实用英语课程;三是西方文化与思想、英美文化、英文影视赏析等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在满足学生考研等继续深造的需要和就业需要的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在教学中体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的课程设计理念。

 

    各专业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使英语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用“双语”授课和采用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体现专业内涵要求的优秀原版教材的比例。原则上每个专业应设置并开出2门以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采用原版教材或运用“双语”授课的课程,要求此类课程名称后加括号标注(如英语教材或双语)。

 

    ③计算机基础教育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计算机文化”意识和使用计算机的主动性。

 

    第二个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进行信息挖掘与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加工与应用的有关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

 

    第三个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主要使理工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

 

    每个层次均设置两门课程,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门进行修读(详见表3中相关课程),艺术类专业须修读第一层次,文法经管类专业须修读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理工类须修读三个层次。

 

    ④体育

 

    认真贯彻执行教体艺[2002]1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实施学校体育全过程教育,按规定开设两学年必修课,144学时,其中课外32学时。大三、大四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通选课中的体育类课程),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班级、年级界线,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专项技能,增强学生体质。

 

    ⑤文学修养

 

    文学修养。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原大学语文课调整为文学修养,该课程为理工经管法类学生必修课,文科类学生不做统一要求。

 

    ⑥通选课

 

    通选课统一由学校和相关学院(部)组织开设,是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学校组织开设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外语类(指前面提到的英语提高教育课程)等五大类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文学类学生必须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类选修课中至少各修1学分;艺术类学生必须在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选修课中至少各修1学分;经管类学生必须在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选修课中至少各修1学分;理工(含医农)类学生必须在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选修课中至少各修1学分,全体学生(艺术类除外)都要在英语提高教育课程中修满2学分,学生全学程必须修满8+2(英语学分)学分。

 

    通选课可参见通选课设置一览或每学期查看教务处网页上公布课程。

 

表3: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表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

 

备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2

 

 

 

 

 

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6

 

96

 

72

 

 

 

 

 

2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8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6

 

 

 

 

 

12

 

 

形势与政策

 

2

 

讲座(分布在四个学年)

 

 

 

文学修养

 

2

 

32

 

32

 

 

 

 

 

 

 

 

大学英语(1~4)

 

16

 

256

 

192

 

 

 

64

 

 

 

 

计算机文化基础

 

4

 

64

 

34

 

 

 

30

 

 

 

第一层次

 

大学IT

 

4

 

64

 

34

 

 

 

36

 

 

 

数据库应用及开发

 

4

 

64

 

34

 

 

 

30

 

 

 

第二层次

 

网络技术基础

 

4

 

64

 

34

 

 

 

30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3.5

 

56

 

42

 

 

 

14

 

 

 

第三层次

 

C++ 程序设计

 

3.5

 

56

 

42

 

 

 

14

 

 

 

体育(1~4)

 

4.5

 

112(32)

 

112

 

 

 

 

 

(32)

 

 

文献检索课  

 

1

 

16

 

8

 

 

 

8

 

 

 

 

军事理论与技能

 

2

 

讲座(分布在四个学年)

 

 

 

 

企业管理

 

2

 

32

 

32

 

 

 

 

 

工科类必修

 

                     
    (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面向学科专业大类学生开放,该课程平台一般必须涵盖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开设所有二级学科的主要课程,有选择性地开设跨学科的课程。该平台的必修课模块主要体现一级(二级)学科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统一要求,选修课模块为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而设置,应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前沿性和专业特色,各专业必须要求学生在该选修课模块中修满一定学分(10学分左右)的课程。

 

    学科按工学(目前我校现有专业二级类可划分为材料类、机械类、电气信息类、环境与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轻工纺织食品类、生物工程类等)、理学(数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等)、文学(该学科中的二级类艺术类单列)、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门类划分。

 

    理工类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分层次开设,各学院可根据专业要求,从教务处网页公布的“高等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等基础课程分层次开设表”中选择相关课程的相应层次。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面向本专业学生开放,该平台的必修课模块主要体现各专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专业课原则上按专业方向要求分模块设置,每组学分相近、开课学期相同。选修课模块是为丰富或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设置,应具有广泛性、前沿性等特点,各专业可在学校总体要求下,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学生最低学分要求(10学分左右)。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各专业必须构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军事训练、大型教学实验、工程训练(含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公益劳动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安排,但院(部)要组织专业教师为本专业的实践课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内容要求及考核标准和方式。

 

    独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不含学校统一要求的军训、劳动等环节):理学类20-26周,工学类26-32,艺术类30-34周,文法经管类控制在20-24周。其中,实习(指需到校外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含工程训练)要求工科类控制在8-12周,理科类控制在6-10周,文法经管类控制在4-8周,艺术类控制在10-14周。

 

    3、讲座

 

    新的培养计划必须考虑学生的课内外、校内外结合培养,利用课外时间对课程相关的内容及前沿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座谈、讲座或讲演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科发展趋向,适时开设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讲座,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讲座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体育理论、军事理论、健康教育、现代科学知识及人文社科知识、学科前沿技术等。每参加一次讲座计0.25学分,规定学生至少修满2学分(不含形势与政策讲座、军事理论讲座学分)。

 

    4、个性培养

 

    个性培养指各学院(部)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工作或社会服务活动;或完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课题项目;或参与开放实验室项目;或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或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等;或在某一方面(如外语)提出更高要求等。学生不论取得以上哪种个性成绩,各学院(部)均可给予一定的个性学分,该学分可以折抵相应选修课学分(总计不超过6学分)。

 

 

    (三)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和格式

 

XX专业培养计划

 

(专业英文名称)

 

    一、专业简介

 

    300字左右

 

    二、专业培养目标

 

    三、专业培养要求

 

    四、主干学科

 

    五、主要课程

 

    六、主要实践环节

 

    七、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弹性学制3-6年)

 

    八、授予学位

 

    九、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基本要求与分配(见附表一)

 

    十、指导性教学计划(见附表二)

 

    四、其它几点具体要求:

 

    1、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开出率原则上须达到100%,且课程名称要符合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

 

    2、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课。

 

    3、各院(部)要组织专业教师为本部门开设的所有课程编号(规则详见山东轻工业学院本科课程编号说明)并制定教学大纲。

 

    五、附则

 

    (一)教学计划修订完成后,如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变动,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调整规定执行。

 

    (二)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以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三)本规定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山东轻工业学院       

 

二○○六年五月三十一日